最新消息
平台管理員 發表於 2020-06-13
-逢甲大學營建及防災研究中心-
培訓機構效期:109.06.09-111.06.08
所在縣市:台中市
聯絡電話: 04-24517250#4714
機構地址:臺中市西屯區文華路100號
官方網址:http://cadpp.cdprc.fcu.edu.tw/
#上述單位已通過本部核定,於6/9正式成為防災士培訓機構!
#對於防災士培訓有興趣的防災夥伴可以電洽上述培訓機構作課程諮詢!!
平台管理員 發表於 2020-02-03
平台管理員 發表於 2020-04-22
有鑑於國內有部分社區曾推動或參與過防災社區工作,為能夠進一步強化其韌性,並便於申請韌性社區參與標章,鼓勵更多社區來參與韌性社區推動。因此需符合下列規定:
1. 韌性社區以地震為工作推動的基本災害類型,並含括其他類型災害,因此欲申請社區的工作內容中,需同樣包含地震相關防災工作容。
2. 按照申請參與標章所規定之工作項目,備妥相關佐證資料。
3. 申請社區需配合中央業務單位辦理現地勘查。
4. 需派員參與防災士受訓。
5. 未來能夠持續與縣市和鄉鎮市區公所合作。
平台管理員 發表於 2020-04-22
近年來「韌性城市」(Resilient City)的概念萌芽,韌性城市在社會、經濟、技術體系及基礎建設等層面必須能夠抵抗未來衝擊及壓力,以維持相同功能、結構、系統與身分。一個健全的韌性城市必須擁有「低脆弱度」與「高回復力」。低脆弱度乃是指較不易因衝擊而受害,高回復力指的是受到衝擊後可以迅速恢復,綜合來說,韌性城市乃是對於衝擊(也包括災害)有較高的承受能力,且在受到衝擊後,能較快從中復原。將韌性城市的概念結合至村里和社區的防災工作,藉此來推動韌性社區。與韌性城市相同概念,韌性社區(Resilience Community)中乃是指社區具有災害容受力,對於災害能夠快速反應及回復,除了社區環境較能夠承受災害衝擊外,也強調能快速反應並自災害中復原。韌性社區強調的是與風險共存,災害的風險不可能完全避免,社區仍可能受到災害的衝擊,但是藉由韌性社區的推動,可以降低災害的衝擊,並能夠較迅速從衝擊中復原。
平台管理員 發表於 2020-04-22
為使社區具有災害容受力,較能夠承受及反應災害衝擊,並能較迅速自衝擊中復原。內政部於107年至111年推動「災害防救深耕第3期計畫」,於108年至109年及110年至111年分2期各推動63處社區,總計126處社區辦理韌性社區工作,並訓練252名防災士。於本計畫執行期間,參與之126處韌性社區,將由各直轄市、縣(市)及公所成立推動小組,協助社區建立社區防災組織、推派社區民眾參與防災士訓練、提升社區災害防救概念、辨識社區風險、擬定社區防災計畫、兵棋推演(實兵演練)等工作。為持續強化社區之自我防救災能量,本部已訂定發布「韌性社區標章申請作業要點」,以為社區申請1星、2星、3星標章之依循,以推廣韌性社區工作。
註:標章分為1、2、3星,星等代表社區持續參與防救災工作的時間及程度。
不同於過去相關防災社區工作之推動,主要推動者為政府公部門,社區民眾大都擔任接受者之角色,韌性社區的工作項目,著重於強化社區民眾自助、互助的意識及能力,本部業已訂定「防災士培訓及認證管理要點」,透過宣導鼓勵民眾參加防災士訓練,防災士將成為營造韌性社區的主要推手,不僅協助韌性社區各項工作推動,也在災時或災後引導居民自助、互助,使公部門的能量更易進入社區,並藉由持續運作機制建立,使資源投入效益擴大。
平台管理員 發表於 2019-11-07